若说夏日里的好去处是哪,唐县镇桃园村的小朋友一定会说“农家书屋”。在这里,小孩子认真看书,偶尔和小伙伴悄声交流。“一边看故事、一边练习拼音,既增长识字量还免得玩手机。”对妈妈们来说,这是孩子假期最实惠的“补习充电”。
近年来,为进一步撬动群众内生动力,深入挖掘本土文化,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,唐县镇以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为抓手,不断创新工作载体,丰富活动内容,让文明实践活动在教育帮助服务群众中“长流水、不断线”。
“阵地”强基 文化沁心提内涵
近年来,唐县镇坚持镇村两级联动,通过整合资源,不断建强文明实践阵地,打造了1个文明实践所+42个文明实践站的阵地网络,统筹利用现有阵地各类公共服务设施,推进农家书屋、老年人活动中心、儿童之家、百姓大舞台全功能文明实践阵地建设,不断扩大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范围。
桃园村数字农家书屋,作为省委宣传部首批数字农家书屋建设试点之一,不仅有藏书近2000本,还推广“蓝悦阅读”APP掌上阅读方式,村民在家用手机就能看电子书,可为村民提供电子图书7万册、有声读物3万册,内容涵盖党政法规、农业生产、农林牧渔、科普知识、寻医问药、百姓生活、文化文艺等各类资源,颇受村民“青睐”。
科技改变生活,文化滋润心灵。“没事打开手机学学果树管理技术,方便得很。”村民雷宗听平日除了打理自己的果园,就爱农技书,也乐意将所学与邻居朋友交流分享,“今年油桃产量可以,品质也提升了,没白学”。
“四会”助力 管好群众大小事
近年来,唐县镇充分发挥“一约四会”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,在各村积极推行五大成员(“村“两委”成员+村民民主议事会成员+红白理事新风会成员+道德文明评议会成员+禁毒禁赌平安会成员”)下沉农户行动,主动向群众亮身份、践承诺、做表率,协助村“两委”管巧管好群众身边的大小事。
五大成员搭配“五上门”服务(上门宣讲政策、上门征集意见、上门沟通协调、上门解决难题、上门收集评价)作为村民协商议事机制的补充,成为当地群众的传声筒、连心桥,被戏称“五五来了,有事好商量”。各项制度越来越规范、攀比奢靡现象逐步减少、矛盾纠纷得到有效化解,村民参与民主议事、共建和美乡村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。
该镇胡家湾在美丽乡村改造后,曾经杂乱无章的边边角角都变得归整有序。统一包装的外墙、精致的小花园菜地、古朴的木质凉亭、废弃砖瓦铺设的门前小道让人眼前一亮,既保留了乡韵又提升了村庄颜值。
“好想在墙上写上‘幸福之花开遍中国大地’,就怕坏了整体设计。”在被大伙儿吐槽标语太老气时,李国亮呵呵一笑:“虽然不新潮,但最能代表我的心情”。在当初启动改造计划后,他就和村民一起响应号召参与建设,并拆掉了自家临路破旧的猪圈、杂物房,换上了坚固整洁的围墙,“美观又安全。”
“订单”服务 文明乡风扑面来
在唐县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,工作人员曾佳正在平台上查看志愿服务点单派单情况,“除了常规的志愿服务活动,我们还对有需求的群众提供上门服务,他们只需要在我们的文明实践平台上下单即可。”该镇每月志愿服务订单量达100余条,其中上门服务主要是老幼弱残等特殊群体。
数据多跑路,让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不仅有速度更有温度。为满足本地群众的生活生产需求,该镇立足本土马铃薯、水果、大枣三大特色农副产品和慢板、三独非遗文化,成立了马铃薯、水果、大枣三支特色农业志愿服务队和一支非遗文化传承志愿服务队。三支特色农业志愿服务队吸纳了全镇致富能手、专业技术人员和优秀的党员干部参与,红马甲们深入田间地头,定期为群众开展专业技术培训,深受群众好评;非遗文化传承志愿服务队则主要开展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工作,组织《随州慢板》《三独》等本地原创文艺活动进校园、进社区、进企业,不断提高群众对唐县镇非遗文化的理性认识,活跃与热情的志愿红闪耀在群众生产和文化生活基层一线。
大力推进乡风文明建设,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,着力构建和谐乡风、淳朴民风、文明新风,唐县镇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传播乡村新文明,一朵朵盛开的文明之花点缀在美丽乡村建设各个角落,绘就出一幅环境美、人文美、风尚美的生动画卷。
(湖北日报客户端 通讯员 王欢、罗佳丽)